写生路上——我们到博物馆去学什么
2018-05-17 08:01:54

下乡小分队:版画系第二、第六工作室
下乡地点:华山、西安、咸阳、洛阳
带队教师:杨宏伟 张战地
作者:张战地


在这次外出考察中,有位同学给我看学院为百年校庆所作的《百年赋》里头的一句‘气宏中西兮,为双楫艺舟’,问我啥是‘双楫艺舟’。刚才打开电脑要写这篇关于外出文化考察的文章时,这个不错的问题一下子蹦到了眼前。


‘双楫艺舟’这个典故来自于晚清的《艺舟双楫》和《广艺舟双楫》这两本书法理论著作,作者是晚清的包世臣和康有为,这两位都是承先启后的重要学人和思想者。所谓‘双楫’,是包世臣所著《艺舟双楫》上半部论文,下半部论书的著述形式,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大大发展了包世臣著作中论书的部分,此所谓‘广’。


在这里谈到这两本有关书法理论的著作,看似跟我们美术学院的传统文化考察课程没什么直接关系,但从这两本书所提示出的文化态度和思想性看,如今我们经常思考的诸如‘怎么学习和消化西方的艺术’、‘如何向传统学习’、‘如何创新’等等问题还依然在他们所开创的格局之中,而时至今日,已经一百多年过去了。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一开篇就有开阔的文化视角,将汉字与印度、欧洲、古埃及、阿拉伯、巴比伦等地文字一同论述,提出了“变者,天也”的观点。他一遍又一遍的谈论“变之理”和“变之道”,强调以“变”来求得事物的进步,进而提出“尊碑”和“卑唐”的观点,所谓“碑”,即上古、汉魏以来的碑刻法书,所谓“唐”即唐代已发展完备、工整却少个人性情的书风。康有为其实也不是非要跟唐代人过不去,它实质上是为了破除他所在的那个外部列强环伺、内部因循僵化时代的颓靡风气,褒扬开放、活跃的创造精神。我们更应该注意到,那个时代几乎所有有见识的中国人都将目光投向西方,在洋务运动中虽然也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但更多看到的‘师夷长技’的踊跃局面和甲午惨败。而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所提示出的方法至今依然有巨大作用,理性面对外部真实世界的前提下如何从我们自己的文化中找到革新和清理身体中污浊血液的方法,那才是明智之举。


而包世臣在早于此时的康有为近五十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就有相同的见识,一方面主张严禁鸦片;另一方面则主张改革货币。林则徐赴粤禁烟路过江西,向当时只是江西新喻知县的包世臣问禁烟之计。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所体现出的美学观与他洞察当时世界和对我们自己的文化溯源寻根这两者密不可分,或者说,这一里一外缺一不可。


坦率的说,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中央美院从事西洋艺术研究的同学里大部分人是看不懂书法的,或者说无法理性分辨一幅书法作品的优劣,甚至对待中国画和其他相关门类也是如此。这不是同学的问题,这是教育体系的问题。我们的传统文化考察课程就是要用微薄的力量来面对这个问题,在同学们大部分课程面对“洋”的同时,也向深厚而复杂的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去学习,两者实在是不可偏废。








在这两周的时间里,同学们的学习和思考让杨宏伟老师和我十分欣慰。大家一起登华山,沿路谈论北宋山水画,聊到宋明理学之于绘画的影响;在霍去病墓一面画一面体会汉代的造型,想象当时人的状态;在碑林博物馆临摹魏碑书法,在西安市博物院临摹西魏、北周造像,在洛阳博物馆临摹诸多唐代文物。大家一面画一面体会,每天画完聚在一起在微信群里分享一天中满意的作品并讨论心得,杨宏伟老师组织大家晚饭后的几次讨论让同学们谈出很多精彩的想法。丰富的感受和理性的思考融汇到每天的学习生活中,让人感到格外踏实。


我们到博物馆去学什么,这个问题可以一直考虑下去。


宣传部 何逸凡/编
2018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