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生路上| 我的下乡
2018-05-11 06:01:47

1998.9 敦煌217窟壁画全景图临摹


李洋下乡小分队:造型学院壁画系第三工作室二三年级
下乡地点:浙江东阳 北京
带队教师:李洋 朱景华
作者:李洋


我的下乡




我是逐渐知道美院有下乡这回事儿的。


大约是1993年,那时候的中央美院还在王府井校尉胡同5号的那个老校区里。那个时候我还没有考上这里,而是带着一个崇拜者的身份,到校园里参访的。一进校门,就被一幕场景镇住了,几位身材高挑,乍一看不太辨得出男女的学生背着大大的军用旅行包,穿着很修身的牛仔裤,那装束把身材勾勒得好像特别修长,正围成一圈闲聊。


这漂亮的场面,让我误以为来到了60年代青年人的摇滚音乐节,整个人有了一种微醺之感。不过那个时候美院确实也是流行摇滚和打口碟的。接下来才知道,他们就是下乡写生的学生们,或者刚刚回来,或者正要出发。太酷炫了,好崇拜!


等到自己考上了美院,看到身为学长与老乡的吴雪同学,在下乡前,兴致勃勃地列了一份详尽的清单,上面全是专业的装备,包含类似于瑞士军刀之类的物件儿。我感到很羡慕。也觉得下乡真是一个神秘的令人神往的事情。他们的版画专业那时候喜欢去甘南藏区,不久之后,我们就可以看到他们下乡回来的成果,那些带着野味,而带着乡野的风的新鲜的速写,即将出炉。



1998.10 梦中的下乡李洋


等到我自己有机会下乡的时候,是由壁画系的宁方倩老师带领我们一行七八个人,赴西北丝绸之路考察。我曾经被宁老师表现大型商场与城市,却有大鸟飞过的速写所深深感染。宁老师真诚,质朴,对艺术有一颗诚执的心,是我们心目中典型的美院好老师的代表。甚至我们在一路的下乡途中都没有太多的拉关系,走后门之类的酒局。整个下乡过程非常单纯,非常充实,我也是兴奋不已的,带上了巨多的绘画工具。我那个时候刚从普通高中考上美院,对于很多事情都缺乏了解。当看到很多同学们个个拿着大个头的单反相机的时候,我有些茫然,也有些漠然,因为那个时候还想着要靠一支画笔,一个本子,硬生生的画出考察路上所感兴趣的一切。当然,以后我也有了自己的一架小相机,可是,这样直接的有点楞头青的作画方式,却也使我收获不小。同学们都有一种天然的使命与努力。大家白天里跟着老师,在早餐摊上吃饭,逛博物馆,认认真真的整天呆在里头画画。晚上逛在街上,回到旅馆还要笑啊,闹啊,真是开心至极。我现在有一点能够理解,为什么本科的同学们,总是特别渴望到远一点的地方去下乡。看来对于远方的需求,对于许多学艺术的同学来说,真是一种如生活必需品般重要的东西。记得大家到了兰州和西安的时候,高兴的敞开吃烤串儿,吃泡馍,吃到最后所有的人都上火了,除了一位胡天骥同学,因为他总是水果不离手。



2003 蓝田人与大荔人头骨化石 陕西省博物馆 纸本铅笔水彩 李洋



2003 粗粗小狗-汉代纸本铅笔水彩 李洋



2003 北魏太空 陕西省博物馆 纸本铅笔水彩 李洋


还有一次在我们路过甘肃戈壁沙漠深处时,忽然之间,一片苍茫的枯黄色中间,就有了一片宝石般的蓝色。我大叫着停车,司机师傅终于给停下来,我们下了车,就朝那片宝石蓝奔去,竟然是一片蔚蓝的极为清澈的小湖伯,周围长着随风飘摇的芦苇,湖上几只大鸟或翱翔或悬停,或在湖上畅游。这宛若仙境的情景,让我震撼不已,这个时候真的就后悔自己没拿相机了。这个湖是怎么形成的?它叫什么名字?究竟在具体哪个位置?谁知道能告诉我吗?太着迷它了。



2003 类似这样一面戈壁中的湖



2003 甘肃戈壁同学合影 2005届研究生左起:李洋 赵际华 徐松波陆亮 李晴 何佳


如果你去敦煌下乡,除了观摩伟大的洞窟以外,千万不要忘去访问莫高窟左右两侧的敦煌研究院旧址等,那里干打垒的房子曾经住着中国一代敦煌研究的精英,其中艰苦却高贵的生活令人动容。安静的院子少有游客,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美术的同学们去感受去学习的。渐渐的,多次下乡以后(敦煌大概总共去过五次吧),我也知道了,老师带领同学们下乡的不易。很多时候要动用自己的私人关系,为大家开辟道路,节省路费。而且下乡不仅仅就是看博物馆,看文物,画风景写生,这里所有的社会万象,风土人情,物质与精神的生活,都有值得我们去体验去感受的。



2003 兵马俑-将军俑陕西省博物馆 纸本铅笔水彩 李洋



2003 兵马俑-普通一兵俑陕西省博物馆 纸本铅笔水彩 李洋


有一次在敦煌的沙洲市场,我忽然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距离千百年以前的敦煌画工,那些艺术家们,可能生活的所有主要方面都已经改变了,只有一个东西,恐怕基本上千年不变,就是食物。也许此刻我正在大快朵熙的这盘儿拉条子,正是和千百年前的很多画工们吃的是一样的,或者基本一样的,这一点历史算是确定的被传承下来了,想到这个我就激动的直打颤。




2003 木马 甘肃省博物馆 纸本铅笔水彩 李洋


本科大概有2到3次的下乡,我记得当时听到一则传闻,就是一些日韩的动漫设计师,特别爱到中国的博物馆来。看到哪个形象大概符合他们片中的角色就马上画下来,稍微改一改,就变成了自己作品的形象。这个听说结合上我高中的时候,看到迪斯尼公司拍的动画片《花木兰》所感觉到的震撼(原以为老古董的木兰诗居然还可以这样呈现)。这给我带来了深深的刺激与激励,我开始用我理解的方式去描绘一路上所见到的那些古文物。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把它们当成一些石头、木头、陶瓷来画,而就是把他们当成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或者动物来画。而且要体验或者赋予他们鲜明的性格与个性。这样就在下乡时期的本科产生了一批非常奇特有趣的作品。



2003 风帽俑 陕西省博物馆 纸本铅笔水彩 李洋



2003 武士俑 陕西省博物馆 纸本铅笔水彩 李洋



2003 云冈大宝宝 纸本铅笔 李洋


在下乡的时候,同学嘲笑我的不喑世事,我却沉浸在对于无穷无尽的历史文化的兴奋当中。所以当我做了老师,看到队伍里也有那样的画呆子,每天傻呵呵的乐着去画画的时候,我也偷偷的笑了。我想人与人是不同的,每个人有他们的特点和长处,如果一个队伍里能把每个人的最好的方面发挥出来,就太好了。我非常敬佩那些在队伍里能够为大家服务的人,又跟老师配合的好,又跟同学协调的好。为了大家忙里忙外,跑上跑下,订车,订房,记账,不辞劳苦,任劳任怨。这样的同学,总忍不住给他多打几分。谁说一定仅仅是根据画面效果来评分呢?博伊斯说社会雕塑,艺术介入社会,我们的行为,我们的举止,我们的言行,都是可以当做一个艺术品来看待的。



2008 浮生若梦谁非寄 到处能安即是家 行为艺术 李洋 北京爨底下村



2013 带领同学在山西碛口李家山:写生的机制与极致


这次下乡走到最后1/3旅程的时候,我感到一种从身体内部爆发出来的疲惫。或许是之前太过兴奋,身心都投入太大,休息不足,又或许是带的东西,包括画材太多了,一个人不堪重负,但我仍默默咬牙坚持。这次下乡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就是开始逐步逐步狂热的爱上了中国传统的美术,例如敦煌壁画。我想许多同学都有跟我类似的经历,我指的是热爱这一块,这对我们日后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2015 靳连营老师的哲学课 敦煌 李洋笔记



2015 莫高窟灵感导图 纸本碳素墨水 李洋


在山东淄博,杜飞老师带着我们在朱一圭老师家做陶,我是第一次感觉到了做艺术品的时候,那种全身心的投入,那种快乐,那种忘却时间流逝的感觉。于是做陶可以说是那个时间里,最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了。



2016.4 陶与壁画 教师:李洋、贺鹏琪、孙亚飞、张贺 淄博张店朱家庄大空间陶工作室


从研究生开始,我们从本科学生的被带领状态,渐渐成了要带领学生一起下乡的状态。那一年是和我的同学陆亮,现在是油画系的老师,我们一起带领本科同学们下乡。到了我留校之后,又有一次和吴啸海老师一起,带着同学们下乡。他下乡的时候还带来一位高个子美女,我还以为是他的学生呢,还傻傻的问,他们笑而不语,后来才知道这是他的夫人。在四川的下乡,我耿直的不喝酒,不吃肉,给人家当地添了很多的麻烦,但是这一路上收获却不小。由于是刚留校,心想着要在艺术上做出一番成就,不能拘泥于老旧的东西,于是尝试着新的艺术形式,也就是行为艺术。我给他们起名字叫西南拥抱。不知道为什么去了那些地方,就是想跟大树,跟大型的石雕,跟大香炉,大建筑种种的事物,就像多年的老朋友一样拥抱在一起。大足石窟也给我留下了极深极好的印象。坐在宋代六道轮回的大浮雕前,久久不愿离去,眼看着一拨一拨的导游,带着游客们经过,每个导游讲出来的关于这件作品的故事都几乎是截然不同的,我在旁边听了,默默的笑着,把他们每个人讲的差不多都记了一遍。


在峨眉山,我和几个同学们沿着山下的小路一路向上,完全不考虑坐缆车,走到黑铺面甚至打起了赤脚,竟一直爬到了它的顶峰,上面有一座,金光四射的普贤菩萨雕塑衬托在满山遍野的云海当中,煞是好看。后来我们离开四川的第二年,也就是2008年,所有我们去过的地方都发生了大地震,令人感慨万千。


2007 西南拥抱:都江堰李冰祠 行为艺术 李洋


在此之前我还在西北地区的考察中做过另一件作品,叫西部红尘,就是拿着考古学家用的小刷子和采集器,收集每一件古老雕刻和古老文物上常年累积的尘土。我想这是一种象征吧,既然这些艺术品蕴含着满满的传统的灵气,而在它们上面多年积累的尘土,是不是也因此变得有灵性了呢?我于是就把它们采集下来,贴上标签,弄了有几十袋子。到现在还一直留在我的画室里,都十多年了。


2006 西部红尘:西安碑林尘土收集 行为艺术 李洋


每年的下乡,对于安全的强调也是重中之重,曾经在本科的时候听他们讲,某个下乡队伍被当地人打得落花流水的故事,竟是出于一些完全偶然的误会,也是挺让人惊讶的。我庆幸我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遇到过特别严重的意外事件,不过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学生伸手就抡拳朝向当地人的行为确实有过的,自己也曾经失控,冲着开车怼我们的小车大吼,赶跑了他们,还博得了同学们一片掌声,我自己却惭愧万分。


过去我们跟着老师下乡,老师说去哪,就去哪,没有多少自己的意思,去哪都是学习嘛。而且对于老师也是百分百信任的,现在不同了,或许是新一代的个体意识与独立意识的成长吧,每次下乡前,都要跟同学们讨论来讨论去,最终定下来的地方,也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满意。而且我们在想下乡对于尚无收入的同学们来说,其实对大部分人来说是一个较大的开支,少则三四千。一路上,老师们除了要考虑教学,还要考虑怎么样尽可能的帮同学们省钱,特别是在交通费,住宿费以及门票这几个方面。但我觉得这种变化也包含了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时代变了,很多方面的物价在涨,我们要顺应这个潮流,但是另一方面,确实现在的物质生活条件,又似乎比过去好了很多。过去我们常常下火车就摸黑去住打前站同学联系好的小旅馆。甚至之前,听说还有住更加艰苦的地方的,要自己带着睡袋等等,还要跟臭虫啥的做斗争。现在我们往往能够住上条件较好的酒店宾馆什么的,饮食也比过去方便多了,这都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积极的变化在我们下乡中的反应。


下乡的故事多到说不完,这些年间我去过敦煌、麦积山、兰州、西安、大同、洛阳、大足、都江堰、青城山、峨眉山、邛崃、成都、山西锡崖沟、山东大渔岛、云南剑川、大理、江西婺源、北京爨底下、山东淄博、浙江东阳等等很多地方。这么多年看下来,我这个完全不善于旅游的人,居然也去过祖国的这么多地方了,真是要托下乡的福啊。


美院里有几次下乡的学生成果,或者课程设置,让我相当感佩。一次是还在上本科时看到某位壁画系学长,画的一大群的西北的羊,那饱满的颜色笔触,那纵横恣意的造型令人兴奋。再有一次是在油画系的下乡汇报展上,看到某一位不知名同学的皖南民居写生,颜色用的很薄,却成熟老辣,用笔如飞,却十分厚重有控制力,犹如老艺术家一般的自信与概括能力。笔法嗖嗖的,酣畅淋漓。我觉得自己永远也画不出这样的纯熟。也不知道那位同学后来怎么样了?作品有没有混出头来?再有一次是看到实验艺术的下乡展上,他们居然真的跟着当地的艺人们,用竹子做了非常讲究,非常专业的民间的舞龙或风筝龙构架,一看就是真正深入到这个传统文化技艺的真实核心里面了。不同于浮光掠影的外光描绘,这真是实实在在的吸收与收获啊。最近的一次是在云南剑川,遇到了建筑学院傅祎老师带领的队伍,她将同学们几人一个小组,大家热情讨论,分头去调查这座老城里面的某一个特定的方面,然后再综合起来。其中例如格局,例如风水,例如装饰,例如迷信,例如饮食,例如人物,例如工商百业,甚至还有调查丧葬文化的,尤其是最后的这一组,那女同学将丧葬的队伍画的极为生动,有一种打动人的力量,我也敬佩这样的课程组织形式,给我们带来了不少新的启发。



2018 朱景华老师为大家讲解古典建筑知识 浙江东阳八华书院


今年我和朱景华老师,带着壁画系本科二年级的同学到浙江东阳下乡考察。而三年级的同学们呢,则在北京艺术考察,我穿梭在两地带领两个队伍,给他们也布置了不同的课题。


朱景华老师是土生土长的浙江东阳人,这里是全国木雕之乡,自唐代以来直到今天,出产大批最为经典的传统木雕。朱老师从小就开始正式学习这门技艺,是这个艺术的高级传承人,为很多的重要公共建筑都做过大型的木雕工作。这一次由他带领我们,考察了东阳地区自元代以来到宋元明清,甚至到民国和近代时期,一路上保留下来的珍贵建筑木雕遗迹。在他最专业的理解与教学指导下,大家感到这个学习机会殊为难得珍贵。


原来除了汉唐精神以外,在我们元明清时期的雕刻艺术里仍是充满精品、神品、力作!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发扬的人类文化艺术的重要经典。当看到看到清代宣统时期老房子上的美丽雕刻,我甚至觉得恰恰是在社会动荡时期,仍能产生这样精密的艺术形式,更说明艺术的凝聚力,治愈力之强大,或者说一个民族一种文化自我疗愈,自我保护,不断创造的强大能力。



2018 东阳传统建筑、木雕与人居环境考察,四位带队老师左起:李洋、朱景华、刘斌、贺鹏琪 浙江东阳华阳七间头


朱景华老师还带我们参观了位于东阳的中国木雕艺术博物馆,原来我以为是一个地方性的陈列,没想到这里除了当地的精品力作,传统文物以外,还有对于世界上各个地区重要木雕文化的陈列、研究与梳理。明显的感觉到其放眼世界,胸怀天下的博大精神,这正是中国木雕未来发展希望的体现。



2018 程笑冉 罗托鲁阿 浙江东阳中国木雕博物馆 29.6×21.1cm 彩色针管笔


我们带领同学们认认真真的观看,理解,写生,讨论,拍照,做记录。年轻的人们意气风发,能量充沛,喜怒哀乐,嬉笑怒骂皆在每天的生活当中。他们也代表着我们心目中中国美术的未来,他们用他们鲜活的眼光去理解这一切,画出来的东西果然跟我们想象的很不一样,很有独特的才情与时代的特征。



2018 程笑冉 与世间那般遥远 浙江东阳上安恬村 达德堂 29.6×21.1cm 彩色针管笔


这些木雕天才般的形象组合与刻画,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活力,我建议同学们完全不要把他们当成是老古董,或者是一些木头制品,进行表面的描摹,要体会他们的灵魂,体会他们的精神,与他们深入交流,用自己的理解去表达他们,转译他们,甚至演绎和改变他们,从里面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那个点去深入挖掘,大胆表达。



2018 丁思予 浙江东阳上安恬村木构古建筑形式与内容的精神分析:达德堂纸本墨水水彩


我和朱老师带领大家观摩了几天,从一开始的陌生,到渐渐进入了状态,到了第四天也忽然产生了很好的想法,而恰恰这个时候也读到了理查德·道金斯的一本书,其中谈到了文化基因的问题,我们在卢宅外面的一条街上看到了很多木匠们还在继续做着与传统保持着密切关联的新的木雕,这不就是活的文化基因的传承吗?受这样的一个启发,我也创作了一副草图,甚至希望将来能够,用真的木头雕出来。



2018 浙江东阳上安恬村 达德堂木雕



2018 李洋 东阳木雕文化基因组测序复兴计划 纸本水彩、铅笔 29.7×21cm


而北京的这一队同学们呢,我也给他们布置了一个接地气的主题,因为长久以来,我们在学院中,往往视艺术为崇高甚至不食人间烟火的事物,会造成这样的误解。然而实际上,艺术与自然与人间的生活,与我们每天日常所经验到的衣食住行,都密切相关,或者从这些内容当中获得基本的素材,得到灵感滋养与启发。所以我布置了一个看似很娱乐,实则很严肃的主题,就是名字叫做食物的历史,就是让每个同学以绘画和文本的形式去探索,去回忆,去表达,去发展,去进一步的创作所有从小到大与自己的成长经验,生命经验,自然与社会经验,情感经验息息相关的食物。我希望大家把它们画出来,资料收集部分别怕平凡,别怕简单,而创作部分则要尽可能发挥自己最大的学识与想象力,当然还要有真情在,自然能做出好作品。我们期待着大家的收获与好的汇报结果。


2016年2月21日李洋 西红柿酱 过去很甜 布面丙烯 29.7×21cm


就像每个学生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与天赋一样,我想每个老师教学的天赋素质能力的方面也是不同的。不同于很多一下到乡野之间就,满血复活的艺术家老师们,我更善于待在画室里面,凭着记忆与想象,还有回忆来作画,也更善于教学这些方面的内容。事实上,每次下乡对我来说都是一个挑战,甚至是某种能力上的折磨。但另一方面,我也要感谢下乡,为我发展了很多过去不曾具备的能力,也对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加深了认识,随着这么多年下乡生活的不断洗礼,不断锤炼与锻造,也变得越来越爱出门儿,带着大家在各个地方去完成我们的功课,去感受,去体验,去收获新知了。有一句话说,在教学当中,其实收获最大的是实施教学的那个人,我深有同感。相信许多同学和我一样,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锻炼,获得了成长。

 

宣传部 徐新立/编
2018年5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