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想丛书》出版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举行
2018-05-04 07:41:25

2018年4月25日,图想丛书:《今天,我们用什么做艺术?》《我们可以这样解读艺术吗?》在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报告厅举办新书首发式,并举办“从图像到思想”学术研讨会,讨论图像与思想之间的多维度关系。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图想丛书主编尹吉男,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李军,山东美术出版社总编辑曹飞,中央美院图书馆副馆长曹庆晖,中央美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以及丛书的作者艺术家展望、刘庆和,研究学者吴雪杉、刘晋晋、郑伊看参加学术研讨会。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黄小峰主持新书首发式和研讨会。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图想丛书主编尹吉男在首发式致辞中谈到“图像是有思想的”,过去的研究以“文本”为核心展开,设定图像是没有思想的,但历史上有很多信息是文字不能表达的,只能用图像表达,比如太极。这也是这套丛书的意义所在,讨论图像的思想性以及通过图像来思想。“图想丛书”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出版社总编辑曹飞介绍这套丛书分为三个专业板块集结出版,一类记述艺术家的成长史,第二类为研究、解读艺术的理论文章,第三类关注引领艺术前进的思想。三个系列相辅相成,相互完善,构建起完整的艺术框架。中央美院图书馆副馆长曹庆晖从图书馆的角度谈及这套书在学术整合方面的力量,中央美院的创作者和研究者就某一话题私下会有很有交流,但这套书可谓将这种互相交流和盘托出。


“从图像到思想”学术研讨会分为“创作篇”和“研究篇”两个部分举行,艺术家分享自己的艺术经历以及对艺术的所思所想,研究学者围绕各自关注的艺术史命题提出独到的思考。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展望分享了自己从艺术家角度对于图像与思想的思考,他认为艺术家的直觉判断是要超过常人的,对图像的痴迷也要超过文字,他自谦不擅长思想,对他来说,图像本身就是思想。比如他在创作中注重材料、观念,提出“物质化的观念”概念,他认为材料就是观念,对应着思想,这与作品是牢不可分的。展望举例近年来的系列新作“应形”、“幻形”和“隐形”,从观念、思想而言就是试图否定以前的造型规律,回到流动状态的“形”,以此重新解读造型、阐释思想。对于图像与思想,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刘庆和笑称图像对于创作的人来说就是力量,而思想只是抖个机灵。而他的创作经历可以概括为“无系统”,学习经历是从工艺美术到连环画再到水墨画,而创作一直探索着从传统水墨中迈出一步。中央美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有着丰富的策展和研究经验,他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回应这个话题,认为通过绘画(图像)来思考,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就盛行用观念来探索艺术,“文本之外,别无他物”,但视觉图像也是一种文本。而且不仅是具象的、叙事的图像才表达思想,抽象的、甚至没有视觉展示的艺术也是能表达思想,是能思考的。


在“从图像到思想”学术研讨会的“研究篇”部分,参与《我们可以这样解读艺术吗?》写作的中央美院人文学院教师吴雪杉、中央美院人文学院教师刘晋晋、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郑伊看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对于图像,吴雪杉将之比喻为康德的“物自体”,现在的美术史研究十分强调图像本身的研究,也强调图像解读的空间。还提到只是了解艺术家创造图像当时的意义是不够的,因为图像进入历史就会获得很多新的东西,比如我们现在对于敦煌壁画的思考。吴雪杉还详细解读了他对唐伯虎《班姬团扇图》的研究心得。刘晋晋从传统学术中的“形象思维”谈到视觉文化中的“图像转向”,认为形象就是认识本身的一部分,美术史研究方法也是一种形象分析,比如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是分层的,而这种分层结构本身就是一种形象。郑伊看回溯了自己写作展评的经历,这是艺术史写作的另一种方式,这也是思考艺术的另一个空间。



研讨现场


“图想丛书”目前已有两册正式出版发行。该书借助当代中国和世界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艺术学者的广阔视野和独特视角以生动活泼的语言,细腻入微的读图方式,深入探讨了他们的艺术人生、他们对于艺术的所思所想、他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他们的想象与渴望,以及种种历久弥新的艺术史命题。图书以艺术现象为切入点而分析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和历史经验,作为对中国艺术发展的见证与研究,丛书充分呈现了现今中国艺术与理论的水准与前沿思想,也是记录中国艺术发展的档案式资料,对中国艺术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艺讯网 张文志/文
艺讯网 胡思辰/图
宣传部 何逸凡/编
2018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