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中德对话:中德城市发展文化创新研讨会举办
2018-05-03 07:39:21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建校百年的重要学术活动,由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中德城市发展文化创新研讨会,于4月26日上午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本次研讨会集聚了十多位中德两国专家学者,以“城镇化与数字时代文化建设”为题,共同探讨城市化进程与数字时代文化创新治理的相关问题。研讨会在以汉堡市文化局中央服务局局长德克·派拉特为团长的德国专家团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带领的专家团队,和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带领的中央美术学院专家团队间展开,分为上下两节和圆桌研讨三个部分,在中德对话中展开学科研究的新视野,对于数字时代城市创新发展的梳理与展望极具学科前瞻性。会议由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主持。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研讨会开幕式演讲


范迪安院长在研讨会开幕式上演讲。他谈到,本次研讨会的举办是中德两国文化交流的新成果。数字时代意味着信息交流变得高效快捷,并推动了时代变革与生活变迁,从而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使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们更加紧密地站在了一起,为人类发展所遇到的挑战形成解决问题的共识和思路。中国正在加快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进程,蓬勃发展的城市和乡村如何运用数字技术形成更加富有创新活力和智慧智能的生活空间,也是中国所面对的崭新问题。正如全球诸多大学教育面对新时代挑战所作出的反应一样,中央美术学院也在学科布局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围绕数字时代的到来开展了许多探索,将各种艺术创造的项目和数字技术联系起来,做出了优异的成绩。近年来,中央美术学院与德国同行共同策划了“中国8”、“德国8”等系列展览,也和德国的许多艺术学府建立了密切的交流关系,希望以本次论坛为契机,继续推动中德两国文化艺术界之间的深入交流与长足发展。


在研讨会上,中德两国专家学者分别围绕研讨会主题发表演讲和展开讨论。研讨话题丰富,角度多元,议题主要围绕“城市的景观革新与文化建设”、“数字时代下的公共文化教育服务”、“数字技术激活城市文化遗产”以及“数字化和城镇化的新挑战”四个方面开展。



柏林自由大学与中央美术学院签署合作协议


研讨会期间还举行了柏林自由大学与中央美术学院合作协议的签署仪式,柏林自由大学副校长余凯思先生与中央美术学院范迪安院长共同签署了双方合作框架协议。



德国汉堡文化局中央服务局局长德克·派拉特以《基础设施促进文化数字化》为题,从不同维度介绍汉堡文化治理的案例,并特别提出“数字文化云”的概念,认为其把市民、旅游者和私人部门联系起来,将更好地提升一个城市数字化的服务能力。



马丁路德哈雷大学博物馆馆长米歇尔·鲁普莱希特以《德国大学作为城市化的因素》为题,提出德国大学与城市化的进程密不可分,大学成为城市发展和创新的最大动力,使城市成为知识生产者和传播者。



德国汉堡历史博物馆基金会总理事博里斯·诺茨在其题为《博物馆中的数字化应用》的演说中,提出了应对博物馆转型发展的外延策略。他认为博物馆的身份已经转变为一个信息的提供者,同时博物馆也承担着数字知识生产和数字文化门户的功能,需要建立一个数字文化的门户,为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的研究者、学者、游客以及市民提供更多的机会。但同时,传统的历史文化内容的数字化有很大挑战性,因为数字化意味着必须要改变呈现内容的方式,这也要求博物馆和文化相关机构必须要适应这一转变。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王中在题为《艺术引领城市创新》的演讲中谈到,经过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迎来新的转型期,即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从“规模”转向“质量”,以“功能”至上转向“人文”建设,以及从围绕“经济”为核心转向围绕“文化”为核心,而在此过程中,公共艺术不仅大大改变了城市的景观面貌,其功能更是从美化城市转向塑造城市,充当了城市文化的催化剂。据此,王中提出艺术引领设计(AUD)的系统理念,倡导艺术家与城市规划师、建筑师组成联合体,共同打造具有文化内核的软城市。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院长常志刚以《媒体建筑与数字化场所的营造》为题,提出是城市的出现把不同人群汇集到一起,形成了交流,促进了创新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建筑同时发挥着实用与美学功能。因此,21世纪的城市与建筑空间,从原始的三维、四维,发展到第五个维度,即“媒体建筑”,其目标除了构筑起亮丽的城市风景线外,还依然应当立足于促进人们的沟通与交流。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任研究员刘畅以《感知城市:感官与文化城市》为题,回溯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原生问题,即感官问题。她从视、听、触、嗅觉出发,分析城市中光线、声音、艺术品等元素的社会文化功能,认为必须贯彻人文主义精神,才能解决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特色丢失、千城一面的问题。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数码媒体工作室主任费俊以《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演绎》为题发表演讲。他以“数字化故宫”等一系列实践项目为例,提出博物馆的一系列问题核心在于观众和展品之间所形成的断裂关系,而数字科技可以提升文化遗产和公众之间的互动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把断裂感转换成互动关系。但是,数字技术不仅仅把信息变得更加容易获取,更重要的是能够挖掘出新的价值。他还希望将来完成一套数字化的中国文化地理系统,把历史上发生过故事的文化,再放回到发生故事的地点,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使城市本身成为一个大博物馆。


德国汉堡文化局法务、人力与信息处处长德克·布尔恩森以《数字文化的应用》为题,通过具体的案例,介绍了汉堡在文化治理方面的数字化应用。这些应用不仅把大小博物馆、图书馆、剧院、电影院等信息整合在一起,更加便捷高效地向大家介绍汉堡的文化生活,而且通过数字技术再现各个学术机构与政府尘封的档案馆资料,使这些材料重新活化,形成了人们了解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渠道。


除了分享城市化进程与数字化技术的成果外,与会学者也不约而同地认为二者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新问题与新挑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在发言中认为,规划师与设计师的两个主要任务在于改善人居环境以及塑造美好家园。城市的发展少不了文化的浸润,我们应对鼓励多学科的交叉合作,共同来应对城市化的挑战。



柏林自由大学副校长余凯思特别指出,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学术机构与学者必须仔细地审视这些科技,充分了解科技有可能带来的所有后果,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和公众批判性地了解、使用技术。同时我们需要确保城市居民的生活不会和自然与环境脱节。他提醒道:要认识到数字化城市带来新的挑战,从而想出解决之道。



德国科学工程院院士奥登·赫尔佐格指出,要爱上一座城市,就一定要照顾好人们的情感需求,建立起人和城市的情感联系,艺术教育博物馆以及城市中的艺术能够扮演重要的角色,让情感的维度被我们的市民所享用,而如果我们能够用现有的技术来实现这一点,就再好不过。



范迪安院长对研讨会进行了总结。他指出,两国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共同关注的话题,提供了许多实践的方式和成果,这表明我们可以超越文化的差异,形成共同的追求。在中国高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过程中,数字技术能够把文化和城市连在一起,价值非常。而中央美术学院是一所融合造型艺术、设计、建筑和艺术人文学科的综合性艺术大学,能够对应今天社会发展特别需要做到的学科之间的相互博弈,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综合的发展势头。城镇化与数字文化的探索一方面联系着现在,另外一方面也要联系历史,人文的关怀是我们工作最根本的动力,也是价值性的目标。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主持研讨会



中德双方学者合影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文
宣传部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图
宣传部 何逸凡/编
2018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