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年前的一封信
2023-06-01 08:53:19


 

      我翻阅着一封保存得纸质已经陈旧的信。这封信是古元先生在1963108日给我的。看着整整写了四页的信,以往师生的情谊一一浮现在眼前。原信是这样的:



      沈延太同志



      九月间,我参加北京市各界人民组成的灾区慰问团,赴河北省今年八月间遭受特大水灾的各地区进行慰问,任务已完成,最近才回到北京,以致现在才写给你回信。



      你住的地方,我在1961年春天曾经来过,是很有意思的,你也必定已有丰富的体会。你能较长时间住在这里很好的,在一个地方蹲的时间长久,才能较深入地理解人民生活,也才能发掘出蕴藏在生活深处的美的意境,当然,只是蹲着是不行的,要热情地参与斗争生活当中,和周围的集体的人们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才能有美好的收获,和老乡们或基层的干部们相处久了,彼此熟悉了,可以进一步和他们作有关思想方面的交谈。对村子里的工作,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对周围人们的情况,都可以适当地,诚恳地,谈谈自己的意见,这样,你将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员,人们也就把你当作自己的人,你将从这里学习到许多有益的东西,多方面地丰富自己,和他们相处得很融洽以后,也可以把你的创作意图和他们商量,一些草图,也可以吸取他们的意见。



      对自己的创作,不必强求每幅作品都富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因为这方面是不容易的,当然要尽可能多多的从这方面去构思,培育以至完成很多富有意义的作品;但是,不要把全部精力都用在这一方面上,也要留意一些常见的生活中的事物,即使是属于小品之类的东西,如果构图新鲜,造型优美,富有生活的情趣,具有健康的情调,也是可以引人入胜的,也是很有意思的,这些是比较容易作,从而可以得到较多的磨练技巧的机会。艺术家实践的机会越多,经验就越丰富,也才能掌握纯熟的艺术技巧。



      对于自己的每一幅作品,即使是一幅习作,要有一个明确的要求,那怕是很小的一点要求,比如,画一个儿童,要求表现出他的天真的稚气或者在某种场合下面他具有的独特情绪;画一个农民,要注重表现出他某一点,或者是淳朴,或者是久经风霜,或者是青年人的朝气……但不必要求的不合乎实际,造型艺术有自己的局限性,要求过高反而失望的。草图的数量尽可能多一些,若遇到困难踌躇不前的时候就把它搁置下来,换一个别的继续进行。同一个题材,可以多作几个不同的构图,作品的质量,常常是从一定的数量中取得的,不要因为一幅画的不如意而影响下一幅画的创作情绪。失败的作品,有时会比成功的作品得到更多经验,成功的作品,也就是从很多次的失败积累而成的。



      应该多作些速写和写生画,也多作些记忆画稿,用什么材料去画都可以,每种材料的特性,都需要一个实践时期才能掌握,不必急躁。


      最好能在下面把创作的构图详细定好,不足之处及时补充,应该围绕创作构图搜集足够的素材。


      别的同学也有来信,他们的地址如下。


      不多写了,祝你一切顺利


       古元十月八日



      毕业实习一共四个月,我住在一个孤寡老人家中,参加过村里的夏种秋收,采桑养蚕,村里召开的各种会议,节日活动,包括村上人家的婚嫁喜事,画了不少创作素材,也交了农民朋友,至今我跟他们未断书信往来。所以先生在信中肯定了我的这种“在一个地方蹲的时间长久”的作法。先生也曾说过:“积累是头等重要的。积累得越厚,创作思想就越广,作品的内容就会越丰富充实。”



      先生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民群众的真诚,始终贯穿于他的言行和艺术实践之中,给我以明显和深远影响。



      我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不久,专业改了行,从美术走向摄影。但得到古元先生的鼓励,先生说,摄影也是一种艺术创作,我喜欢看摄影作品。



      受先生的影响,我也笃信“生活教”。每次到基层去采访,工厂、农村、山寨、牧场总要坚持在一个点上多停留几天,尽可能多侧面、立体地了解拍摄对象。许多次我都坚持到下去不少于100天,沉到生活里去,感到创作如遇源头活水,灵感生发,充满创造乐趣。70年代中期以后,我把长江作为自己拍摄的重要题材之一。我常常去长江上下,一些江段和流域反复去过多次。为了拍好长江三峡,我先后在不同季节、气候条件下去过十余次,有时同一个景点反复拍摄多次,选择机遇,思索表现手法。正如先生在信中所说:同一个题材,可以多作几个不同的构图,作品的质量,常常是从一定的数量中取得的……成功的作品,也就是从很多次的失败积累而成的。”

 

 


1 沈延太 《江上轻舟》 19777月摄于瞿塘峡

 


      有不少回我摄影采访住进偏僻、贫困的少数民族山村,那里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我从不知难而退,正如先生在信中所说:“你将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员,人们也就把你当作自己的人,你将从这里学到许多有益的东西。”的确,这样做了就孕育出一种对于真、善、美的体悟和表现欲望,形成良好的创作心态。

 

 



2 沈延太 《翻身农奴》 摄于1977

 


      1993年出版社要出版我的《大江影踪》一书,先生一口答应为这本书题个词,他同我商量题什么内容,我说我这许多年总想着拍摄长江,题个情系山河吧!先生稍经推敲却题下了情融山河四个字。仅一字之别,其蕴含的内涵相差甚远。先生认为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应该力求使自己的感情与人民群众相融,与祖国山河相融,才能进入艺术创造的更高境界。先生的一生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

 



 

3 《大江影踪》,吴印咸撰写序言,古元题写书名。

 


      关于创作,他说:“对自己的创作不必强求每幅作品都富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因为这是不容易的,当然,要尽可能多多的从这方面去构思培育以至完成很多富有意义的作品,但是,不要把全部精力全部都用在这一方面上,也要留意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即使是属于小品之类的,如果构图新鲜,造型优美,富有生活的情趣,具有健康的情调,也是可以引人入胜的,也是很有意思的。”


 

      记得在沙石峪实习时,先生曾说过,即使画一头小毛驴也不容易。对它的形体、动态要画得肯定准确,并把它从四面都“吃透”,创作时就可以自由地加以变化。发现生活中的美是不容易的,要发现适于表现美的形式也是不容易的。先生常说:“我们要为新的生活创造新的形象,要为新的内容创造新的形式。”

 



 

4 1963年古元(左二)带领同学们到河北沙石峪写生。

 



      学院毕业后,由于我在北京工作,也常有一些机会见到古元先生。198811月,参加第五次全国文代会与先生相遇,我为他拍摄了照片,照片冲洗之后,我挑选了两幅送给先生,他很喜欢。以后,总是要拍摄几张照片。这些积赞起来的照片,和先生赠给我的几幅木刻作品以及这封来信珍藏在一起。第六次全国文代会已经开过,在时隔八年的这次会上我再也见不到先生那亲切的身影和慈爱的笑容,思念之下,总感到一种莫名的失落痛惜,先生过早地离开了我们。痛音容远隔,思教泽亲承。终生磊落胸怀,一世淳朴为人的古元先生永远是我们崇敬和学习的楷模,先生风范水存。

 

19961220日北京



       本文选自《古元纪念文集》编辑委员会编:《古元纪念文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第288-292页。


       沈延太,男,1939年生于上海,20岁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师从古元、李桦、黄永玉等先生。1964年毕业后分配到《人民中国》杂志社任美术编辑,1967年开始从事摄影工作。1976年夏,参加长江源头首次探险考察,为揭开长江源头之谜作出了重大贡献。1979年起任《中国妇女》杂志社摄影美术处处长、编委;1980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曾任常务理事、理事,世界华人摄影学会执行委员。20016月,沈延太病逝于北京。


沈延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