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与画品
2023-06-01 09:35:04


 

 

 孙滋溪创作油画《同学》

 

      孙滋溪先生走了。这一年来,他的病情一直不稳定,虽险情不断,却迈过了道道关坎。我们都为他的超强生命力感叹。今年五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孙先生画展“曾经·永远”,而此时,他正在重症监护室抢救,孙路说,“这可能是我父亲生前最后的展览了”。展览结束后不久,先生驾鹤西去。



      孙滋溪先生是油画家,也是插图画家。他的油画作品《天安门前》是我在少年时期看到,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孙先生的插图作品,我最早也是在那时看到的,我在读《林海雪原》时,使我不能释手的原因也在于其中的插图。那个年代也是美术界的一个盛世,包括孙先生这些前辈们的作品,影响了很多人。因此,立志做一个画家是我少年时期的梦想。



      1978年,我幸运地考上了中央美院。三年级时,版画系开始实行工作室制,我成为插图工作室的第一届学生孙先生是主课教师,第一次插图课就是由他给我们上的。孙先生那时正值中年,在我们的眼中,他是一个和蔼可亲的长者,没有一点大艺术家的架子;他虽无口若悬河的讲演,但在不多的话语中却能切中要害,成为解锁的钥匙。

 

 

 孙滋溪在课堂教学

 

      孙先生曾经是军人,他把严谨的作风带到了教学中,按时完成任务是对我们最基本的要求。那门课,让我度过了紧张、愉快的一段时间。套插图作业后来出版了。出书后我第一个送给孙先生,因为这个成果中有他的心血



      孙先生的课使我们受益很多,一碗水与一桶水的关系在他的教学中体现得很充分,他的创作实力和教学经验足以浇灌我们。尤其是他对文学插图中的人物分析令人折服,在形象的设计中给我们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孙先生在人物刻画上有着杰出的才能,不仅使他的油画艺术独树一帜,也在插图创作中游刃有余。他笔下的人物呼之欲出,亲切感人,这不仅仅是绘画的功力,更重要的是感情的注入。

 

 

 孙滋溪《天安门前》155×294cm油画1964年

 

       在《天安门前》这幅作品中,他把家族、民族与领袖的关系融合在画面中,人物、场景结合得如此贴切,形象地将“家”的含义扩张了。整体的气氛通过个体的情感共性传达出来,个体中又有独特的个性,在表情、动作上都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以合影的方式塑造人物属于难度很大的表现手法,因为这类画面很难脱离雷同、单调的结果,但是孙先生不仅做到了画面的统一和圆满,人物也各具特色,光彩照人。《天安门前》采用平光画法,孙先生有意弱化了油画光影表现的优势,其目的是为了达到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效果。这幅画被公认为油画民族化的典范之一。雅俗共赏实际上是高标准的创作要求,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出人文关怀。



      孙先生的画品蕴涵着人品。孙先生的巨作之一《当代英雄》最初一直以集体创作的名义展出和发表,直到人民日报要刊登这幅作品时,华君武寻找真正的作者,孙先生才浮出水面。当年孙先生在美院附中中担任领导,为了带动师生们的创作,将酝酿已久的创作构思和素材奉献出来,他画了若干草图,其大稿已相当完整了,为了这项工程,他已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当年附中的学生说,师生们只是部分参与最后素描放大稿,孙先生却以集体创作的名义署名。这幅作品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是和他的画品人品高度结合分不开的,也由此可见孙先生人格的伟大。

 

 

 孙滋溪《同学》70×91cm油画1963年

 

      孙先生青少年时期是在军队里度过的,他的作品中军事题材占有很大的比重,他很善于通过生活中的细节来反映子弟兵的精神面貌,如《同学》中一老一小学文化的情景,栩栩如生的动作、细致入微的神态将人物活生生地表现出来。这幅作品的艺术价值就在于以小见大,看似一个普通的生活片断,作者却以平实的语言反映了对革命事业的信心与理想。画品即人品,孙先生上课讲话很淡定,绝少慷慨激昂之态;但他的话很有回味的余地,这些特点在他的画中充分体现出来。



      艺术大师的素质往往是全面的,孙先生不仅在油画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也在插图艺术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退休前曾担任中央美院版画系插图工作室主任,也是中国美协插图装帧艺委会的领导者之一,这与他的实力密切相关。孙先生之所以在这两个领域都属于重量级画家,是因他在人物塑造上的能力非一般人所能及,无论油画作品或是插图作品,其感人之处正是刻画了真实可信的人物。

 

 

 孙滋溪和老乡交谈

 

      这些,都源自孙先生丰富的人生阅历、观察人物具有沙里淘金的慧眼、具有多种表达的手段的能力。孙先生给我们上插图课时,非常关注我们对形象的设计、对动作的设定,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推敲。我们选择的文本大部分是长篇小说,他不仅要求我们认真研读,下课时他总是夹着一摞书拿回家研究,所以每当他给我们提出问题与建议时,都会有的放矢,使我们受益匪浅。

 

 

 孙滋溪《林海雪原》插图1959年

 

       作为专业课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源自自身的艺术修养,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创作成果。孙先生的插图作品不仅量大,而且涉及面很宽,既有长篇小说的插图力作,也有赏心悦目的杂志插图。他的《林海雪原》插图在插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孙先生从军时曾远赴东北,有着丰富的人生体验,而且,为了这部小说的插图,他结识了作者曲波并结为好友。孙先生说,共同的经历使他们成为知音。因此,他对小说的理解达到了别人所不及的程度,这也是插图创作的首要条件。孙先生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将自己的创作热情投入其中。



      我非常欣赏孙先生插图中的传达思路。如少剑波杉岗站发誓讨还血债”一节,画面中并没有群情激昂的场面,他将人物处理成凝固般的静态,所产生的凝重肃穆的气氛预示着暴风雨的来临,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让人感到了能量的积蓄,也会联想到其后的激烈战斗。孙先生的军事题材插图很少表现激烈的场面,他以自己的创作思路与表现方法有力地挖掘了原作品的内涵,也诠释了插图再创作的意义。



      孙先生是一个责任心很强的插图画家,无论是为大部头著作还是杂志作插图,他都以同样认真的态度进行创作。在他数量不菲的杂志插图中,精彩之作也很可观,这些插图呈现了孙先生在画法上不同的风格面貌。他很有笔墨功夫,往往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个生动的形象,笔墨潇洒,但很有章法,这些插图作品成为我讲课时常举的范例。



      孙先生在这些插图中塑造出了令人难忘的形象,即使是画面中的次要人物,他都认真地对待。孙先生通过细节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身份特点,在插图中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惩罚》插图中的老大娘的拭泪动作,极其生活化,自然朴实,悲情至深,使人感到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就在面前,其他人物包括躺在地上的死人,都有很强的真实感,画面中的悲怆气氛通过生动的人物刻画表现了出来。

 

 

 孙滋溪《制帆的船夫》,34.7×22cm1961

 

      孙先生是一个笔耕不辍的人,他的速写丰富多彩,人物、景物活灵活现,他的创作成就和这些素材的积累是分不开的。孙先生对待创作很真诚、很严肃,但在他的速写又让我们看到了他洒脱自如的一面。我非常喜欢他的速写,那种即兴的发挥、自然的原生态以及造型手法的洗练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孙先生的创作草图中也具有这些特色。



      评价、认识一个艺术家只限于创作结果是不够的,其创作过程、艺术轨迹更具有研究价值,孙先生创作前阶段都要画很多草图,有素描稿也有色彩稿。在整理他的作品时,我们发现了大批的草图,从这些草图中,我们看到了他创作的步伐,画幅虽在咫尺之内,但体现了先生把握全局的能力和高度概括的表现力。对照最后完成稿,我们看到了孙先生创作的另一个面貌。如《乔隆飚》插图,甚至我更偏爱他的色彩稿,用笔不多,人物却已跃然纸上,面部虽然几笔带过,但神貌已出,比起定稿更多了意到笔不到的效果。具有高度艺术素养的人,每一步都有大家风范,孙先生的速写和创作草图即证实了这一点。

 

 

孙滋溪创作油画《天安门前》

 

      今天,时代变了,人们的艺术观念也变了,一些画家在浮躁的风气中弱化了脚踏实地的艺术精神,高调创作了一批假、大、空的作品,作者所缺失的是什么?对照前辈们的作品即可找到答案。所以,研究孙滋溪先生的从艺历程,分析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会引发我们对艺术发展的诸多深入思考。

高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