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新平自述(节选)
2023-06-01 09:36:38


      我是1986年考入中央美院的,那个时候美院的学术氛围是无与伦比的,仅从身边的同学和同事就可以看到些端倪。上学时候我和尹吉男住一个宿舍,留校后与徐冰住对门,隔壁是杨飞云、周彦、范迪安等人。而且学生和老师住同一座大楼,每天与名家、名师共同出入电梯、食堂,即使没有对话,所传递出的气息也会让每位学子受益无穷。而中央美术学院当时的地位和影响力相较于今天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也许是所处位置和环境的缘故,也许是传统和学风的原因,那时的美院不仅有着广收博览的胸怀,而且有着活跃的学术氛围和适合精英生存的环境。那时无论学生还是老师普遍有着积极、进取的心态。对未来都充满理想,具体而言就是大家对文史哲知识的渴求和对艺术本质问题的不断追问。甚至在以后若干年的时间里,在美院校园里仍然保留着读书、讨论和追问的热情。所以那时的中央美院不仅是艺术咨询以及新思想的集散地,也成为了当时社会、文化领域关注的焦点,其知名度早已超越了艺术领域。我记得那时只要中央美院举办活动都会吸引各界的关注和参与,比如每年一度的假面舞会,除了本校的师生,还有很多电影学院、戏剧学院、广播学院的师生慕名而来;而且许多哲学家、艺术家、理论家都愿意来美院进行交流,大家都是被美院的独特氛围所吸引,而美院师生更是以美院为荣,那时的美院人个个都不会忘记将校徽戴在胸前,无论走到哪里,只要看到美院的校徽,人们就会流露出羡慕的表情。我为自己能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感到骄傲的同时,也为美院提供的良好学习条件感到满足。为什么这样讲呢,大家知道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还处在十分困难的时期,学习条件相对于今天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那个时候的美院老师都没有自己的画室,而我在读书期间就得到一间画室,虽然是用木板隔开的却是相对独立的约四平米空间,但是对我来讲已经足够了,像我这样性格孤僻的人拥有了独立的空间是至关重要的。在外部条件如此优越的情况下,我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学业和创作,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的美院人,其实对我来讲是有压力的,具体的讲就是画什么和怎么画的问题。由于我的性格使然,让我很难受到外界太多的影响。尽管身处那样活跃的氛围和思潮当中,但是经过短暂的纠结和犹豫之后,很快就安静了下来,并且做出自己的选择。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进入中央美院后能够很快进入学习和创作状态的原因。


 

 


网中之羊之三,版画 -石版 -苏新平 -《风中之羊 系列》 58x43cm , 1992



 


网中之羊之二,版画 -石版 -苏新平 -《风中之羊 系列》 58x43cm , 1992




      然而我在专业方向选择和转换的过程中却并不顺利,我的硕士研究方向是木刻,当我看到上一届同学画石版时还是被吸引了,我第一次看到在石板上居然能绘画,并且还能将十分细微的变化印刷出来,看得多了也就有些按捺不住想尝试一下,于是偷偷向他借了一块石板,大致了解绘画方法后就开始在上面绘画了,画完一幅后又接着做了几张。等到学期末教学检查的时候,系里的老师看到了我画的石版画,就问是谁做的,当时我担心挨批还有些紧张,不曾想不仅没有被批评,反而得到了赞赏,老师们都说挺有意思。这样我就动了转到石版工作室的念头,但是那时教学管理体制还相对滞后,学生一旦选了木刻方向就只能做木刻,不允许进行别的尝试,更不容许转换方向。也许系领导认为我更适合在石版专业发展,所以系里决定让我转入石版工作室学习。当系主任宋源文先生征求我的意见时,我没有犹豫就答应了。就这样我可以心安理得地画石版画了,从那以后我每天从早到晚,一画就是十多年。回想起来,那时候的执着劲多少有些傻。不过今天看来那时候的状态才是艺术家应有的状态。




 

《大荒原》,版画 -石版 -苏新平 -《非系列作品》 51×64cm , 1988


 

      1988年底,“中国现代艺术大展”的策划人高名潞来美院挑选作品,当他看到我的石版画后,就选了两件作品请我参加展览。那个时候我对“现代艺术大展”的重要性没有什么认识,所以只是随意拿了两张刚印刻的石版画,其中一幅在装框的过程中还被压坏了,最后只展出了《大荒原》一件作品。今天看来,现代艺术大展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展览,可在当初我根本就没这个意识,甚至在展览开幕之前我回到内蒙老家探亲去了。只是日后才听说了展览的盛况,并且了解到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当天,几乎所有参展艺术家都到场了,枪击事件、卖虾、洗脚、孵蛋,一系列挑战意识形态的当代艺术行为震动了艺术界,也震动了社会,也让大展演变成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大事件,而应该作为亲历者的我却缺席了,快到展览临近结束的时候才和几个同学去看了一眼。虽然已经过去多年,但是今天回想一下我当初对待艺术的态度确实够真诚的,几乎没有利益诉求。至于为什么那样执着地画蒙古草原题材,而且是费力不讨好的用素描在石板上绘画的方式表现作品,除了个人选择和偏爱之外,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对当时风行的表现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有个人的看法,主要是不满意那么多作品只有猎奇而少有体验和感受,在语言方式、方法方面也少有独特性表达,却堂而皇之的被推崇、被赞誉,对于初出茅庐的我来讲是很难接受的,因此,我萌发了也画少数民族题材的冲动,结果一上手就停不下来了,甚至忘记了前提和初衷,一画就是十几年。今天再看那个时期的作品,虽然是外在因素使然,但是慢慢淡忘了证明什么的冲动,转而深深地进入了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诉求的表达,所以我画的少数民族题材不仅仅表现蒙古民族的生存状态,更多融入了个人心理因素,在语言的表达方面虽然借鉴了现代主义方法,比如超现实主义、抽象艺术等等流派的表现因素,但是更多的被转换为适合个人内心和精神需要的语言方式和方法。我想大家之所以对我的版画作品感兴趣,原因就在于不同于以往所看到的那些外在的呈现,更多的是艺术家的独立思考和质朴表达。




《宁静的小镇之三(寂静的小镇之七)》,版画 -石版 -苏新平 -《宁静的小镇 系列》 52×71cm , 1992




 


 

《生命之树》,版画 -石版 -苏新平 -《非系列作品》 63x48cm , 1995


 

苏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