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继承与超越中建树——王同仁教授的中国画
2021-12-16 02:07:38

    王同仁教授,是我的同事,平素接触不多,有件事却留下了深刻印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刘凌沧先生去世,为了实现老师临终前出版画集的遗愿,他发起并组织了以捐画换取出书的义举。先是约我撰写前言,后来又亲自把中国台湾“中华书局”出版的画册送到我处,他的诚朴实在、尊师重教和勇于任事的人品,深深感动了我。


    其后,虽然也偶尔见而,并没机会观赏他的作品,直到一九九八年他的个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我才感受到他变法的积极,风格多样且趋于“笔简意真”。他那种沟通中外,吐纳古今,’’不舍一法”又“不执一法”的胸怀,那种“为时代写照,为高原传神”的真诚,那种扑而而来的浓郁生活气息,那种富于写意精神的强烈表现力,都给我留下了突出印象。


    王同仁属于英才早发的画家。远在中学时代,即有幸随黄胄学画,在兰州的雁滩和街头速写,接受了直接捕捉生活的训练。一九五五年他考入中央美院后,更得蒋兆和、叶浅予、李可染、李苦禅等名师群体指导,练就了扎实的造型能力和笔墨基本功,诚心深入生活,认真临习传统,学生时代即以《运肥图》入选全国美展,在年轻画家中脱颖而出。


    他还是一位多能的画家,从来不使才能局限在一个方而,不仅人物、肖像、山水花鸟兼长,而且油画车画、书法同样引人瞩目。他的毕业创作《青春曲》展出时,即同时展示了人物画《渔民苦》肖像画邢燕子肖像》、写意花卉荷塘与工笔花鸟《八哥》之后他在中央美院附中任教的年青岁月,一而执教,一而提高,不断下乡下厂不断有作品问世。包括油画东方红》《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军民联防壮山河》年画《高原军民鱼水情深》,中国画《春正浓》《焦裕禄和他的女儿》《花满乒坛春常在》韶山银河映朝晖这些曾经产生广泛影响的作品。他的作品具备三个特点:一是真诚地讴歌时代与服务中心;二是其中国画不满足于古人成法,形成了融合中西的写实画风;三是油画也有相当不错的水平。


    王同仁及其同辈,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一者是古人所无的写实造型能力,另者是名师对民族优良传统的透彻理解。他们的人物画,普遍以笔墨与结构的契合为目标,而他更得力于速写的生动传神。至于他在动物画、山水花鸟画与书法上学习的投入与持续至今,显然对于提炼形象,理解意境、笔墨之美,参悟书法绘画的深层关系大有帮助。


    “八五美术新潮”以来,中国画受到“危机论”猛烈冲击。王同仁和同代画家一样,经历了困惑与反思,开始了跋涉与超越。他的跋涉遍及中外,一方而走向甘南、雪域、丝绸古道与黄河之滨,明确了以草原为创作源泉的信念。另一方而,还不断出国办展、考察,在西方现代艺术与中国传统绘画的相通中理解写意精神。他的超越与精进,正是在融合中西的道路上强化民族审美意识和笔墨精神的结果。


    新时期以来,王同仁实现自我超越的道路,可概括成两句话:在生活与实践中突破,在沟通中外中固本。从绘画本身的建树而论,则是打通人物、动物、山水与花鸟,致力于创造充满生命律动、体现群体精神、富于生活实感与内心鲜明感受的意境,同时着意于简化、强化并活化笔墨语言。上述“笔简意真”的追求,既超越了水墨写实的原有作风,也增强了艺术意象和氛围的感染力。


    一九九四年的戴月行》,即描绘美丽勤劳的藏女,背负木桶在月夜中行进。黛黑的暗夜,宁静的田野,草地上光泻如银,衣据上月光闪烁,极富意境之美。《奔腾急》则以有力笔墨,描绘奔腾的牛群,如长江大河,势不可挡,富整体感,饶节奏美,观之如闻时代进行曲。《石林纪游》又以传统的“游观”,在一气呵成的笔歌墨舞中,极尽浓淡干湿之美,开阖起伏之变,意深境远而悠长。


    近二十余年来,王同仁的艺术语言探索,一直围绕着写意精神的发挥和笔墨独立审美价值的实现,大略可分三期。第一期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突破笔墨服从造型,尝试新的肌理,推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焦墨人物画。第二期为二十世纪九十年初至二十一世纪初,发展焦墨,发挥泼墨,形成打破传统程序的水墨新风.,第三个时期是近十余年在笔墨上的进﹂步锤炼、境界上的进一步提升。


    他的焦墨人物画惜水如金,并突出骨法用笔的力度把笔墨的视觉张力推向极致。他以强烈的黑白对比,铁线银钩式的用笔,强有力地形象刻画,造成要言不烦、凝重有力、苍劲浑厚如刻如铸的美感。可能受到张仃焦墨山水的启发,也不无画像砖石釜石拓片、木刻版画芜湖铁画的融通,但得力于驾轻就熟意到笔随的造型能力。


    其中以焦墨头像为多,高原朵娃》《雪山老人》《神威》《自然之子》《法国学者》《维族老人腾》,均引进摄影的特写镜头,凭着焦墨强化骨法用笔,以形写神。不过,他描绘张僧繇的《点睛》,又以焦墨人物和飞龙为主体,辅以水墨云气,《草原雄鹰》也是焦墨为主,略施淡彩。可见,为了艺术表现的需要,他并不拘泥于焦墨﹂端,《朝阳万里》也是如此。


    “恒变不居”的王同仁,既探索焦墨与淡墨的结合,又研究焦墨与干笔的互济。他在旅法期间创作的《塞尚像》毕萨诺,或者在黑白对比中辅以干笔擦染,形成黑白灰的结构关系,或者直接驾驭干裂秋风的飞白笔法,有虚有实地写照传神。《法国铜雕》《罗丹铜雕非洲木雕》等更以水墨翻译欧洲铜塑与非洲木雕,参悟与借鉴雕塑艺术把握整体与刻画细部的关系。


    王同仁认为,在中国画中鱼望法即水法。所以他不仅试验含水极少的焦墨,也探索水墨淋漓的泼墨。《头陇上麦客》《哈萨克人》《淡泊修身》《古代贤者》《书圣怀素》《清心静意》《天诗意》《衰颜倚酒红醉舞))等作品,都是在不同程度上体现水晕墨彰的佳作。这些作品七回的是感觉,多用狂草笔势,横涂竖写,或张或弛,或线或而,浓淡转换,虚实相生,使抽象的线与而,在对比与渗化中,构成奇妙生动的人物形象。


    他的泼墨作品不同于梁楷的墨仙人》,只大笔泼墨酚畅淋漓,而是随笔势运动形成片片墨痕赤有一气呵成走势不同的笔踪,不但有计划内的浓淡变化、与线的对照互补,而且还有以浓笔破淡墨的随机渗化。不是按照老办法先勾勒头部羊部和大的结构线,然后泼墨。而是像写意花鸟一样先点笔泼墨,趁未干以行草笔法勾勒。实际上已经把泼墨和破墨结合起来,通过打破传统程序和用偶然发挥天趣造成意想不到的效果。


    由强化视觉张力的焦墨,到“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得大自在”的泼墨和水墨新风,是生命意识、审美情趣、笔墨技巧日臻成熟的标志,更是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所在。退休以后,王同仁思想渐渐超脱,艺术理念随之升华,创作往往怀着深情七回回忆中的动人意境,更加笔简意远,简而有情。《雁南飞》《雪域行》《春到玛曲》《江南三月》《小鸟天堂》《有冲霄心》,等等,莫不如此。


    王同仁说,许多大家如李可染、如黄胄,经历成功的艺术创新实践之后,都再次回归传统,重新回归往往使他们对笔精墨妙内涵获得更深的认识。他自己也在近十余年来回归传统,经常以苦禅为榜样,研究八大山人的书画,临摹八大的经典之作,玩味八大的整体与层次、锤炼与丰富,追求那种意味深邃的宽容、平淡、不争、居卑、宁静的境界之美,他的艺术也不断进入新境。


    王同仁生于一九三七年,如今年近八旬。回顾他的艺术成就与艺术道路,可以看出,在融合中西的画家中,他更着重中国文脉的传承与笔墨精神的发扬。倘若总结他的为学与治艺的经验,我看得力于下述四点。一是持续不断地而向生活与自然的速写功夫。二是中国书法特别是大篆与行草的深厚功力。三是对水墨画用水的深刻认识和熟练掌控。四是对山水花鸟画中意境、笔墨等历史经验的借鉴。姑妄言之,是否有当,敬聆读者赐教。

薛永年



艺术家简介

    王同仁,一九三七年生。一九六一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曾任国画系人物画室和基础课画室主任。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黄胃美术基金会常务理事、文化部艺术家联谊会理事、泰中艺术家联合会高级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名人名作展、蒙特卡罗国际艺术展等重要展览,被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安徒生博物馆、美国新奥尔良艺术馆和海内外收藏家收藏。曾在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北京、广州、深圳,以及法国巴黎、美国新奥尔良、澳大利亚悉尼、日本东京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出版有王同仁作品集》《中国画大家|王同仁》《王同仁速写等十多部专著。被英国剑桥、美国A田编入国际艺术名人辞典》《世界名人录,并获终身成就奖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