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美院校友:
不觉已经在美院设计学院这个环境中浸润了10多年,正值壮年,似乎还没到回忆的时候,却也想借这封信,谈谈我的一点体会。
美院是一个有巨大能量和气场的地方,像一个神明。16岁。第一次坐18个小时的火车到北京学画,下火车后不去故宫长城颐和园,直奔美术学院校址,在“中央美术学院”的牌匾前激动的腿软站不住脚,恨不得跪下拜上三拜——在这之前,对美院的印象仅从画册上来,巴掌大的照片里一片灰色低矮建筑,却是神一样的存在。没有想到,从那时开始,这个在头顶三尺的神明,注视着我直到现在。后来在这里经历本科,研究生教育,然后留校工作,出国游历,再回到母校工作,很多人看来这一路平坦而幸运。我想除了幸运,还因为心里有那么个东西,虽然很远,伸手够不着,你却知道他在那,心怀敬畏的朝那个方向去,没有错。
美院能提供任何人他所合适的氛围和环境,恣意的活出自己想要的姿态。比如我自己,在美院念书时非常不出众,不爱热闹,平日上课,课余阅读,创作,有几个不同专业的朋友,偶尔坐坐,交谈,思考,倒也自得其乐。用王小波的话说:走进寂寞里,你就变成了黑夜里的巨灵神,想干啥就干啥,效率非常之高。在这里,你可以夜以继日的干任何事,不怕别人打断,直到事情干成。
美院是一个能让你产生问题并且开始寻找答案的地方。人从小到大,有几个问题总会碰到,躲也躲不过。比如,学问是什么?钱是什么东西?感情是何物?伦理道德是什么模样?这个世界是如何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这些问题常常在美院的时候产生最多,在这里也能让你有空间和时间放肆的思考并且践行直面这些问题。这些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而对这些问题,你能多一种理解和认知,你的心就会更强大一些。梁漱溟先生自认是“问题中人”而非“学术中人”,其实就是一种好奇心的追求某种问题的解答,而非过于功利的企图。所以,哪怕离开了美院,我们离开了探究问题的环境,只要你能不时的有疑难问题来逼用你的大脑,即使在最贫乏的时候,你也能慢慢聚起你的小图书馆,小实验室。而没有问题的人们,关在图书管里也不会用书,锁在实验室里也不会有什么发现。胡适先生说的极端一些:
“脑子里没有问题之日,就是你智识生活寿终正寝之时!”就看你是乐意做“一个痛苦的苏格拉底”还是“一头快乐的猪”?
现在,偶尔经过美术馆旁的徐悲鸿先生的雕塑,还会站在他的脚下,仰望一会儿。雕像高高的,离的近,得抬头才看的全先生的姿态,和他头顶天空,或晴或霾。问问自己,最近的生活和工作是否对得起自己,对得起悲鸿先生,对得起“中央美院”这块招牌?
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
并候 秋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