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村标志——板凳桥,电影《闪闪的红星》正是在该河道取景拍摄
漳村古码头旧址
下乡小分队:实验艺术学院本科一、二年级
下乡地点:江西省婺源县漳村
带队教师:张愉、陈明强、吕智强、王沂
作者:王沂
识“婺”者 为俊杰
仲春之际的婺源依稀停竚着油菜花的芬芳,此刻她迎来了一群特殊的访者,他们探寻老宅深巷,踱步河畔洲汀,拜师土技民艺。板凳桥上,马头墙前,这群人用双腿丈量着土地,用镜头定格着风貌,用问卷洞悉着乡情,然后他们基于实地调研创作了百余件装置、影像习作尽显自己的横溢才华。他们是来自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的76名同学,他们在为期三周的田野考察及在地创作实践中累并快乐着。
这种方法旨在训练同学们田野考察的基本技能同时,锻炼他们在一个陌生环境中如何暂时搁置自己既有的思想观念和创作习惯,放弃迷信灵感的昙花一现,甚至“格式化”一下自己对艺术这个概念的认知,而是放下身段,先学习如何做好一件事情,如何观察陌生现象,如何提炼分析背后的线索,如何站在乡民的立场上看待问题,如何与一个和自己思维逻辑、生活习惯甚至语言口音都完全不同的人合作共事。鼓励大家充分利用当地的材料和风土人情生成创作内容,用深入的调查研究来开阔思路发散思维。想想看,要学挖笋也就免不了要搞懂笋的分类,它的生长环境与习性,从笋变竹的历程,砍制工具的锻造和流变,第一个吃笋的人是谁,如何处理才能饮食无毒,笋的材性与婺源饮食习惯,徽商卖笋的门道,笋干中的徽州乡愁……同学们在动手出汗的过程中遇到了有兴趣的点就要去查去问,正如同当年的雅马哈是如何从做钢琴开始搞定家具、发动机、玻璃钢、摩托车、电子设备、卫浴乃至船舶一样。一个博古架般的知识谱系也就真的会像手中的春笋一样迅速的生长出来。通过扎根某一领域的考察进行深入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就有若干契机可以诱发出生动的创作。
当地村民对这些外来的访客充满了好奇,短短三周时间,通过拜师学艺、问卷调查、搭伙创作,同学们与当地百姓从陌生到了解再到熟悉,最后建立了良好的友谊。他们对美院学子的素养和动手能力交口称赞,并在创作和考察过程中给予了大量的帮助,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在此次考察圆满结束之际,我们还要感谢山水美术馆孙越、华兴两位同仁的全程陪同和对各项事宜的协调联络,感谢漳村王叔和夫妇为我们担任向导并带领亲友为大家提供后勤保障。
王沂/文图
宣传部 徐新立/编
2018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