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生路上——城市之心
2018-05-03 04:14:16


下乡小分队:城市设计学院2016级文化城市
下乡地点:重庆 成都
带队教师:付政 冯欣
作者:冯欣

 

城院二年级下乡1组共57名同学,此次下乡课题要求学生用影像去探索飞速变化的中国城市,建立自我与城市空间的联系,最终作品是自我与空间融合的诗性影像。我们选择了重庆和成都性格截然不同的城市。为了让同学们能深入城市观察,思考,拍摄,转场减到了最少。


第一站是重庆。这是个视觉冲击力很强的城市。立交桥,跨江大桥,层楼叠障,高楼之间空隙很少,如同积木,整个城市的公路如同盘山的迷宫,似乎一切都在显示,你进入一个魔力之城。大江大河与大山的交汇碰撞形成了这座城市,地理形态也影响着这座城市的性格。这里的高楼密度之高超乎想象,建筑之间不大讲究谐调,而是多种元素任性碰撞,率性而立。重庆人说话干事都带着股冲劲,高声高调,直来直去,很少拐弯抹角。司机开车风风火火,一个接一个急转弯,一会儿30度以上的上坡,马上又是大下坡,如同过山车,司机们都能在谈笑风生间轻松应付。快节奏,急性子是这个城市的调性。


在这样一个充满魔性的城市,同学们的热情马上就激发了起来。他们穿梭在山道楼宇之间,上山下江,早出晚归,用相机、手机等可用设备纪录他们所见。重庆是很容易俘虏年轻人的,无论在视觉上,味觉上,还是城市性格上。同学们纷纷发微,各种表白“我们永远爱重庆”。



重庆印象:李博凡摄


重庆印象:黄佳昱摄



重庆印象:李肖摄


我们在出发前要求同学获得有质感的影像,设法把个人感受融入到客观拍摄对象,使城市空间变成个人化的影像。第一次会看,带队老师产生了两种担忧,其一是学生的拍摄仅仅满足于城市表层的浮华,没有深入思考和捕捉城市的灵魂。其二是当前中国城市的野蛮生长,大拆大建之余,很少产生新的能够代表城市的景观空间。各个城市相互攀比的是谁的楼高,而不是谁拥有最具人文代表性的新建筑。正如不会打扮的女子,一定要用厚厚的胭脂粉底掩盖脸上岁月的痕迹,现在中国城市的高楼大厦,充当了胭脂粉底的角色,最后得了个千篇一律扑克脸。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人生经历尚浅的同学,怎么才能找到用影像深层介入这个城市的方式?



重庆印象:冯欣摄



重庆印象:袁梦摄



重庆印象:赵千语摄


走访川美老校区时,一位重庆同学提出要去旁边的交通茶馆。大家低头走过狭窄的门洞,都被里面的景象惊到了。略显阴暗的老房子,白天开着大灯,所有桌位坐满了茶客,还有一些在旁边等空位。茶客们下棋、打牌、摆龙门阵,对同学们的相机视若无物,十分坦然。一瞬间,传统的生活,城市的灵魂,在这家旧迹斑斑却充满气质的老茶馆中一下子浮现了出来。让我略感意外的是,自由安排行程的两天里,同学们自发,反复来到这里拍摄。中国社会近百年深刻变化中,这种生活方式和场所,对他们这代人,已经是个传说。他们依然感受到了其中深沉的吸引力。


重庆印象:王雯娇摄



重庆印象:李肖摄


在重庆期间,刚好碰上长江索道检修。我们体验重庆最有特色的交通方式临时插到去往成都的当天早上。过完索道,到了南岸区,去坐轻轨6号线回小什字站。途中,山道与老房子交错层叠,环卫工人背着背篓清扫台阶,路旁阶梯过道中的理发阿姨打着盹,老奶奶带着孩童嬉戏,买菜大妈背着背篓行色匆匆消失在层楼叠障中,同学们全忘记了紧迫的行程,在这一刻,山城的氛围以百分百的浓度突然之间扑面而来。


同学们忘记了紧迫的行程,纪录下这必将融入他们生命深处的情境。这是这个城市的灵魂。这是城市之心。山城以这种惊鸿一瞥的方式向我们表白了深藏的一切。


我们匆匆赶回大客车停车的地方,向司机抱歉。他守了一上午,一直担心交警随时会赶他走。司机笑嘻嘻挥挥手,“不成在,上车哈!”




重庆印象:潘雨辰摄

宣传部 何逸凡/编
2018年4月27日